《曲解莎劇》讀劇演出
《曲解莎劇》讀劇演出
天台製作
音樂劇場
歌曲劇場

《曲解莎劇》讀劇演出

萬古作證此刻永烙印於不朽句子
30/10/2025 至 2/11/2025

上環文娛中心五樓演講廳

1 小时 45 分钟

全新歌曲劇場作品

全新劇作配上原創曲目,揉合饒舌、民謠、金屬、牧歌及粵劇等歌曲種類;《曲解莎劇》是一部「元歷史劇」 (meta-history play)-原創歷史劇中,有著一部真·歷史劇《理查二世》-將莎翁自己的歷史與他的歷史劇交織扣連。

天台製作擅長以經典作品為起始點,編作具當代特色的原創作品。本劇借用莎士比亞筆下,最具詩意及時代共鳴的歷史劇《理查二世》,加上對伊莉莎白時期的歷史文檔及文學研究;以音樂和文字,堆疊出穿梭時空及文化的奇異拼湊。

歷史中的黃金時代?

在伊莉莎白一世統治末期下的英格蘭,當今大文豪莎士比亞,只是個平民小角-無權無勢無學歷,卻憑寫得一手好詩,被捲入上流社會政治風波。那時候,人們不能討論誰可成為童貞女皇的繼承人,女皇身邊的臣子紛紛為權利爭寵。莎士比亞的成功,到底是他天賦異稟?還是大環境使然?他所寫下的經典詩句,能否讓我們窺探他的想法?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黃金時代,又有何暗湧?

莎士比亞在世時,他編寫的歷史劇,比如今廣為流傳的悲劇和喜劇更受歡迎。是潮流退了?還是我們錯過了這些劇作中引人入勝之處?如不作任何背景講解,還可保留歷史劇的通俗性,及其與我們的聯繫嗎?

更多資訊

日期與票務

日期及時間

30/10/2025 至 31/10/2025
星期四 – 星期五
下午 8:00
2025年11月1日
星期六
下午 3:00下午 8:00
2025年11月2日
星期日
下午 3:00

時長

1 小时 45 分钟

票價

HK$200-280

觀眾資訊

語言

粵語演出,配合少量英語及附設中英文字幕。

內容提示

節目長約2小時15分鐘,每場均設演後座談會,歡迎觀眾留步參加。

年齡建議

六歲以下小童恕不招待。

票務可用性

門票不設劃位,一經確認後不可退票。

每票只限一人進場。

請勿在場內吸煙及飲食。

未經許可,場內不准攝影,錄音及錄影。

購買門票時,請預留足夠時間提前到達表演藝術場地。

持票人須遵守張貼在場地入口的所有其他場館規則。

遲到者需待節目適當時候方可進場。

天台製作有限公司擁有更改節目、場次及座位安排的最終決定權。

地點

上環文娛中心五樓演講廳

香港皇后大道中345號 上環市政大廈5樓

上環文娛中心五樓演講廳
查看地圖

如何到達

從上環站A2出口步行5分鐘。

創意及製作團隊

創作

粵語歌詞翻譯及填詞

燈光設計

音響設計

舞台監督

助理監製

演出者

錢穎嘉††
黃曉霖‡‡

平面設計

宣傳攝影

宣傳化妝

字幕整理

  • *文本翻譯/粵劇改編及撰曲/粵語歌詞翻譯及填詞/監製/導演,飾 伊莉莎白一世/理查二世/Burbage
  • 編劇/作曲及編曲/填詞/音樂總監/導演/現場樂師
  • §粵語歌詞翻譯及填詞,飾 Robert Cecil, Burghley男爵(#承蒙音樂劇作批准參與是次創作及演出)
  • 飾 Bill Shakespeare
  • #飾 Rizzly(Southampton伯爵)
  • **飾 Essex伯爵/William Kemp/亨利四世
  • ††飾 Aemilia Lanier/傳令官
  • ‡‡ 飾 Augustine Phillips/管家

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香港藝術發展局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創作人的話

創作人的歷史

我第一次接觸莎士比亞,或者說任何類型的戲劇,是在高中時觀看特雷弗·納恩 (Trevor Nunn) 1979 年版《馬克白》的錄像。那所高中位於北威爾斯的弗林特,距離弗林特城堡約一英里,我家以前常在那裡遛狗。 弗林特城堡也是 1399 年亨利四世俘虜理查二世的地方;也是莎士比亞的歷史劇《理查二世》第三幕第三場之發生地。

我第一次了解到這種關聯,是於去年我在為這個演出做研究之時。又或許英文老師當時已告訴我們,但當時覺得非常無聊,所以我很快就忘記了。 我只記得學習過戲劇諷刺,並寫過一篇尖刻的文章,指出戲劇實際上只是少數特權階級的一種無關痛癢的愛好。之後我還悄悄地寫了一部喜鬧歌劇版《馬克白》,我媽媽好像還留著錄音帶。但我還沒準備好去聽。

之後,我去了一所男校,學習拉丁文和古代史的A-Level課程。「學得嗰些少古典文學,係一件好危險嘅事。」就如Bill漸漸意識到。我記住了大量卡圖盧斯的作品,試圖在翻譯考試中作弊。相比之下,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就顯得平淡無奇。之後我去了牛津大學,但沒完成。然後我決定去戲劇學校。也許自從看了特雷弗納恩 (Trevor Nunn) 1979 年的《麥克白》後,我就想去戲劇學校學習;又或許這個故事,適合將這些零散的歷史片段串聯在一起。

作為一名演員,我獲得的少數真正技能之一就是能夠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大聲朗讀莎士比亞的作品。但自從我進入戲劇學校以來,我的作品已經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更具歐洲後戲劇劇場的模式,創作過程亦以編作爲主。這是我第一次在排練前就有劇本的作品(有大部份吧)。 在創作這個作品時,我最初也期望內容能更具解構性。但最終內容卻掌控了形式,呈現了現在這樣的效果。

我最近的人生歷史都在香港,我很榮幸能夠用英語寫台詞和歌曲,並且擁有一個團隊,能夠讓它們用粵語更好地表達出來。感謝Michelle和Bill的耐心、研究和翻譯,以及演員們不斷嘗試加入的額外笑話。

艾浩家

創作人的歷史

中三那一年選科,因「選理科出路較廣」而選了理科,所以中學生涯的最後一本英文課程讀物,是中三的The Greek Gods,基本上往後四年都與英國文學冇緣。到了上大學,因「這是我唯一能夠考上,而且學校及學科聽上去比較威風」而選了香港大學英文系。中途出家,任何文學與人文學科的什麼主義,哪個作家是屬於哪個時期,哪種主義呀,我一竅不通。所以在選擇科目時,我都是選名稱裏有字看得明的那些,例如:ENGL 20xx: Shakespeare。

莎士比亞,應該是那個學期開始時,我唯一認識的作家。當年課程指定的四個劇本,分別為:《泰特斯》、《仲夏夜之夢》、《奧賽羅》及《威尼斯商人》...... 全都是莎士比亞筆下的悲劇/喜劇,一本歷史劇也沒有;現在回想起來,我極度懷疑當時的我根本不知道莎士比亞有寫歷史劇,更遑論莎士比亞本人所身處的歷史時空-16世紀末的英格蘭。教學內容亦較側重劇中人物建構,及文字應用;作者的歷史背景較少談及,又或者我走堂了。

每天上課渾渾噩噩,既聽不懂,又沒有動力去把話聽得懂的我,卻有一堂課令我印象深刻。那一科由當時署任院長教授,那一刻源自課堂上的一條問題... 「So professor, what makes a good piece of literature to you?」(那麼教授,什麼造就一部好的文學作品?)那位從來都不帶筆記或電腦,長髮及腰,最後拿到一等榮譽學士的女孩問。「Good question. I think a good piece of literature should capture the essence of its time.」(好問題。我認為一部好的文學作品應該要抓緊時代的精髓。)這個答案實在精彩-精闢、簡潔、有力如「金句」一樣;當然,當時我只能表面上理解,和真正明白有著極遙遠的距離。

今天,很慶幸在創作這個作品的過程,讓我有機會更理解這句說話;縱然我明白我距離真正去明白它,仍有著極遙遠的路途。

李婉晶

歷史劇的歷史

這個作品最初構思源於英國殖民主義的開端。約翰·迪(John Dee)的《大英帝國的界限》首次試圖為伊莉莎白一世時期的大英帝國辯護。原本,它可能涉及埃德蒙·斯賓塞(Edmund Spenser)在愛爾蘭,又或涉及愛德華·賽義德(Edward Said)。然後還有克里斯托弗·馬洛(Christopher Marlowe)和蘇格蘭瑪麗女王(Mary Queen of Scots)也參與其中。這是一個混亂而有趣的片段,但這樣很容易變成一場帶有歌曲的講座。 在現有版本中,唯一從最初留存下來的內容,是第一幕結尾《天生我英國人》的合唱部分,還有劇中最後一隻歌的副歌部分。最終不同版本帶領我們更集中於現有的故事,亦即圍繞莎士比亞,及Essex於1601起義的部分。

劇中的「歷史」有許多不同的來源,但莎士比亞的部分,大多屬於「有可能這樣發生過」,而非可證明曾經發生過的事實。我試圖避免不可能發生過的事件,儘管有些事件就像莎士比亞的歷史劇一樣,被不切實際地壓縮了。如果您有興趣了解更多,我推薦:史蒂芬·格林布拉特 (Stephen Greenblatt) 的《莎士比亞傳記》、詹姆斯·夏皮羅 (James S. Shapiro) 的《威廉·莎士比亞1599年傳記》、莉莉·貝絲·坎貝爾 (Lily Bess Campbell) 的《莎士比亞的“歷史”劇》、和利頓·斯特雷奇 (Lytton Strachey) 的《伊麗莎白女王和埃塞克斯伯爵:一部悲劇性的歷史》。當然,還可以閱讀莎士比亞的歷史劇、十四行詩,甚至他的敘事詩。

當我們試圖將莎士比亞的語言放在本地背景時,我們被迫選擇應如何演繹詩歌。每個字的字面意思都需要嗎?節奏重要嗎?對我來說,有趣的部分不是抑揚五步格(iambic pentameter)本身的節奏,而是作者在非常具體的限制內進行創作,從而激發他的語言天賦。這種天賦難以被直接翻譯(正如這句句子一樣),因此,我們尋找並嘗試以粵劇和饒舌等形式作對應。這些形式有助於區分歷史的層次,但也許也有助於將內容與此時此地連結起來,而不是與當時彼地。

關於藝術家

了解參與製作的每一位藝術家

李婉晶-文本翻譯/粵劇改編及撰曲/粵語歌詞翻譯及填詞/監製/導演,飾 伊莉莎白一世/理查二世/Burbage

李婉晶

天台製作創辦人及聯合藝術總監,第十六屆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戲劇)得主。畢業於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演出創作碩士學位課程,並於香港大學取得英語研究(榮譽)學士學位。李氏​為香港跨領域表演者及劇場工作者,曾於英國、希臘及西西里創作環境劇場作品,現於本地繼續發展其演藝及創作事業,游走於劇場監制、導演、表演者及設計師等崗位。

創作
演出者
艾浩家-編劇/作曲及編曲/英語填詞/音樂總監/導演/現場樂師

艾浩家

艾浩家為跨領域表演者及劇場工作者,於世界上不同地方從事演出、音樂創作及導演的工作。

創作
演出者
宣傳攝影
姚程馭 粵語歌詞翻譯及填詞,飾 Robert Cecil, Burghley男爵 (#承蒙音樂劇作批准參與是次創作及演出)

姚程馭

畢業於香港大學日本研究學系(2019)及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表演系(2024),在校期間連續四年獲頒演藝學院獎學金。現為Musical Trio全職音樂劇主創(實習)。

粵語歌詞翻譯及填詞
演出者
au-yeung-hon-ki-key-visual

歐陽翰奇

城巿大學電子工程系(榮譽)學士,主修計算機工程;香港演藝學院舞台及製作藝術(榮譽)學士,主修舞台燈光設計,並在校期間曾獲Pacific Lighting勵進奬及香港話劇團勵進奬。

燈光設計
陳冠宏

陳冠宏

香港演藝學院舞台音響系統設計學士(榮譽),d&b聲音景觀系統認証工程師。專注音樂劇與劇場音響設計,曾於2011-12年獲獎學金赴倫敦西區劇場實習,深入研究劇場音響與表演藝術的融合。

音響設計

梁烯樺

舞台監督
tiffany-wong-key-visual

王子欣

王子欣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獲文學士學位,主修語言與溝通。

助理監製
字幕整理
黃俊龍 飾 Bill Shakespeare

黃俊龍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主修表演。現均穿梭於舞台與影視媒介。近年參與演出包括演藝學院40周年音樂劇《我佛無著經》、學院製作《失竊的時光》、2024想不到戲劇節《我地個星球》及《三四郎》等。

演出者
梁俊仁 飾 Rizzly(Southampton伯爵)

梁俊仁

現為自由身藝術工作者。自小熱愛舞台、唱歌、跳舞及創作,精通爵士舞、鋼琴、爵士鼓及花式溜冰。擁有RSL國際流行音樂歌唱檢定8級資格。2017年畢業於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曾任職駐場歌手及舞蹈員。

演出者
文斐揚 飾 Essex伯爵/William Kemp/亨利四世

文斐揚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獲頒藝術學士(榮譽)學位,主修表演。在校期間兩度獲傑出演員獎,並獲頒張繼聰獎學金以及古天樂獎學金。2023年至2025年4月曾擔任音樂劇作全職實習演員。

演出者
錢穎嘉 飾 Aemilia Lanier/傳令官

錢穎嘉

現為自由身演員。2019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5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獲頒藝術學士(一級榮譽)學位,主修表演。

演出者
黃曉霖 飾 Augustine Phillips/管家

黃曉霖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獲得藝術學士(榮譽)學位,主修表演。在校期間獲得香港迪士尼獎學金,並前往美國Texas Tech University進行交流和演出。

演出者
《超能人廢能事》

梁澤宇

自由身平面設計師/業餘演員/業餘編劇。澳洲 Monash University 電腦科學學士及商業系統碩士。熱衷於平面設計與戲劇。2010 年起活躍於本地劇場,為各大小藝團及藝術家設計品牌、網頁及海報等。

平面設計

千言

宣傳化妝
香港藝術發展局 資助
Hong Kong Arts Development Council (HKADC)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