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了兩年前《天真與世故之歌》同一班底的香港演藝學院版本,因此無從比較。據說框架一樣,但內容已大大不同,尤其是由當年還在學到現在已踏足社會的演員之故事。
這次製作非常出色,是自己近年難得的觀演經驗。演出以17世紀英國詩人密爾頓的《失樂園》關於上帝、天使與魔鬼之間在全然相信與思想自由之間的激辯為骨幹,再附以密爾頓另一著作《論出版自由》的內容、英國詩人布萊克的畫作。
多位演藝學院畢業生演員既演出角色、又展現現實中的自我身份,難得地在角色與自我間跳出跳入渾然自如。他們分別飾演上帝、天使與路西化(魔鬼),在舞台上展示由絕對服從到路西化開始對自由的探索,對絕對服從上帝生出懷疑。聯合導演李婉晶與艾浩家將這文本與演員真實身份及經歷重疊及交叉展演,叫我們看到當中驚人的共通之處:掌權的虛偽,以及對年輕人或想尋求自由的天使的制控。
初演版天真多些的學生故事,換來了畢業不久的演員,初踏社會的充滿甜酸苦辣的遭遇與感受。所以說,這次由天台製作與西九文化區合作的《天真與世故之歌》與其說「重演」,我覺得更像「再造」。當中的迷失與疑惑,我們成年人也曾經感受,叫人共鳴。而演出最打動我的是他們的真誠——連有什麼不能在台上說這現實,也都反映出來——這真誠是貫串整個製作。
而演出運用了現場音樂、即場錄播和自己創作的音樂。整件事充滿了年輕人創作的印記,當代的劇場處理、活力而充滿勇猛的演繹,讓我看到今天青春一代面對的殘酷,對走向未來的忐忑,但也看到那滿盈的創意與力量。
相簿
最初發表於:我的心思亭。我們為了檔案保存的目的,創建了我們演出相關評論和文章的鏡像版本,以便在原始內容消失時能夠保留一個版本。我們始終會鏈接到原始出版者並標註作者。然而,如果您是這些材料的所有者並希望我們刪除它,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