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製作主頁
天台製作的主要視覺:一張來自演出《牛奶與蜜糖》的照片。

天台製作

香港專業劇團, 製作具前瞻性的當代雙語劇場

關於天台

天台製作由艾浩家(英國)及李婉晶(香港)於2014年成立。我們以香港本地切身的社會及文化議題為題,創作具特色的原創作品。我們的作品多以編作劇場模式進行-開始並沒有劇本,以互文的方式將訪問得來的文字、已存之歷史檔案及記錄、劇作、宗教哲學、學術理論、及演員的自身創作等組成文本;而選擇運用多元,及多角度的文字,是因為我們理解沒有任何單一陳述能解釋複雜的社會文化議題。此外,創作團隊亦經常進行跨領域合作,讓創作過程可糅合不同的劇場領域;從現場音樂到實時影像投影、甚至以手機應用程式,與觀眾進行的現場互動。

2022年,我們榮獲第十六屆香港藝術發展獎新秀藝術獎(戲劇),以表揚我們在藝術科技方面的開創性工作。

過往演出

探索過去的製作和活動

獎項與認可

演出或成就的獎項與認可

年度舞台科藝/美術獎

IATC(HK)劇評人獎2024

最佳原創音樂(戲劇)

第33屆香港舞台劇獎

年度優秀製作

第33屆香港舞台劇獎

藝術新秀獎(戲劇)

第十六屆香港藝術發展獎(2021)

最佳舞台美學設計

第十二屆香港小劇場獎(2019—2020)

年度演出獎

IATC(HK)劇評人獎2019

最佳舞台美學設計

IATC(HK)劇評人獎2019

最佳舞台美學設計

第十一屆香港小劇場獎(2018—2019)

最佳舞台效果

第九屆香港小劇場獎(2016—2017)

最佳舞台效果

第八屆香港小劇場獎(2015—2016)

劇評人怎麼說

關於我們和我們的演出的評論摘錄

演員訓練及劇場教育

在創作專業劇場作品以外,我們亦與學校及年青演員合作,推廣當代劇場訓練模式;課程中融合新穎的劇場創作及製作手法,希望劇場教育可讓學生學得更多、達致更遠。天台教育團隊會為學校個別打造合適的教程,讓學生從專業劇場創作人身上學習,獲取第一身的實用技巧;讓學習過程理論與實踐兼備。而創辦人艾浩家及李婉晶的國際背景和視野,則可讓我們靈活遊走於雙語之間,以及帶來獨特的經驗和知識。

創新與科技

推進創新科技

創作中,我們嘗試運用科技,以嶄新的手法突破現場表演的界限,同時讓劇場不失其獨特的現場感。每次的演出,我們都以不同的手法將科技揉合於舞台美學設計當中,成果屢獲殊榮,我們也因在作品中使用實時攝錄和投影而聞名;例如在紀錄劇場作品《山下的證詞》中,創作團隊以即場攝錄轉播(Live feed) 加上色彩嵌空(Chroma key)的影像合成技術、人偶、照片播報(slide show)和演唱等多種媒介,探討南亞裔香港人的歷史及生活實況;或是在《天真與世故之歌》中,使用複雜的實時攝錄系統。另外,天台製作亦屬少數能夠親自編寫手機應用程式,並將其應用於作品中的劇團。

劇場中的手機應用程式

2015年,在創團作品《行為淪喪》中,我們運用手機應用程式帶領觀眾遊走新蒲崗,然後再領到劇場觀賞第二部分的現場演出。2017年,我們編寫了一個全新的手機應用程式演出《消失的海岸線》,以環球定位技術及本地電話號碼,讓觀眾自由遊走及探索油麻地;大大提升了演出的規模和手機內的互動性能,讓演出和應用程式獲得一致的好評。及後,創辦人亦因是次演出被邀請主講不同的講座,分享有關的創作經驗;以及被日本歌德學院邀請到東京作交流計劃。

2020-2021網上演出

隨著2020年劇場活動轉移到線上,我們著手開發網上作品《遙距在場》,這個線上平台允許遠端參與由劇場所啟發的體驗活動。《遙距在場》使用特製的機器人汽車,透過網路進行遠端操作,讓觀眾在指定實體空間中自由遊走,並透過文字轉語音與表演者互動。在首次展示《遙距在場》的研發成果後,我們已經開始著手製作不同作品,以擴展混合線上/現實生活表演的概念。